新春氛围浓,少不了五彩斑斓的艺术装饰,葫芦(福禄)双全、袋袋(代代)福、柿柿(事事)如意……在沙河德金琉璃艺术馆中,目之所及皆是鲜艳与欢喜。红色琉璃代表财富与好运,绿色琉璃象征健康与生机,蓝色琉璃寓意平和与智慧……各式各样的琉璃制品将传统民族文化融入现代艺术,其独有的文化魅力显得栩栩如生,这份文化之美也为沙河的玻璃产业增添了新亮色。
新春走访沙河玻璃产业,期货日报记者感触颇深的不仅有玻璃的艺术之美,还有玻璃产业的新生态,即玻璃从业者在发现和创新中求发展求生存。比如,在生产上努力提升产品附加值,节能降碳,转型“绿色工厂”;在经营中积极借助期货工具规避风险,锁定利润,“工业+文旅+期货”的风正吹向沙河。
记者采访了解到,近年来,在玻璃产业景气度下行的背景下,沙河玻璃企业“八仙过海,各显神通”:走“专精特新”之路,专注细分领域;加强产学研合作,提高创新能力;利用期货工具稳定经营,同时发展工业文旅,拓展产业边界。这些创新和突破成为沙河玻璃企业的“新活法”。
“作为一名玻璃从业者,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企业不改变就要被淘汰。”河北望美实业集团期货部负责人霍东凯感慨道,沙河玻璃产业起步早、底子厚,但近些年面临污染重、产品低端、同质化竞争激烈等问题。
“最初,沙河玻璃一直是行业内低端、质量差的‘代名词’,也一直是全国的价格洼地。现在,沙河玻璃市场已完全摆脱了旧形象,产量和质量一路提升,高端产品的附加值也越来越高。”霍东凯称。
据记者了解,目前,沙河市拥有浮法玻璃生产线32条,产能1.34亿重量箱,占全国的11%。传统产业升级转型,产品在向多元化、高端化发展,涵盖钢化、中空、Low-E、制镜、卫浴、彩晶、浮雕等各种深加工工艺。其中,制镜业玻璃产品产量占全国的50%,玻璃移门产量占全国的60%,玻璃锅盖产量占全国的80%。此外,还在向电子玻璃、汽车玻璃、光伏玻璃等高附加值产品领域拓展。
不单是玻璃产品端发生了很大变化,沙河的玻璃工厂在环境、低碳环保方面也走在了市场前列。据河北正大玻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庞溥军介绍,新时期,新要求,发展新质生产力和绿色低碳经济在沙河有了质的变化。
“以前是工厂冒黑烟,路上尽是灰尘,拉玻璃的货车驶过,路上便‘灰蒙蒙’一片,现在都是‘花园式工厂’,路上一尘不染。原先销售玻璃的脏乱差的玻璃棚已消失不见,同时低矮简陋的库房也被干净整洁的标准化库房替代。”庞溥军如是说。
据河北德金玻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栋介绍,目前,沙河已建成2家国家级绿色工厂、11家省级绿色工厂。同时,正康清洁燃气项目建成投产后,可年产18亿立方米高效清洁燃气,满足20~22条浮法玻璃生产线的用气需求,将促使玻璃行业的能耗水平下降10%左右。
眼下,“绿色”“高端”“智能化”已成为沙河玻璃企业转型升级的“关键词”,以数字变革助力产业智能化发展,许多玻璃生产线实现了数字化、智能化改造,窑炉、锡槽、退火窑实现无人化。
除了上述的“新”,越来越多的沙河玻璃企业将期货融入生产经营,利用新型风险管理工具为自身发展保驾护航。
“与过去传统的贸易方式相比,如今期现结合的贸易模式应用得越来越广泛,沙河的玻璃企业和贸易商深度参与玻璃期货,其中八成贸易商直接参与套保,并普遍接受期货点价的模式,期货的发现价格功能得到了有效发挥。”张栋说。
据记者了解,沙河发布了全国唯一的地域性价格指数——中国(沙河)玻璃价格指数,成为全国玻璃现货、期货、大宗商品交易三大市场的定价中心。
此次走访,记者还发现沙河玻璃产业企业通过补短板、强根基,拓展了新业态,为产业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。“工业+文旅+期货”让沙河变得更美,玻璃企业在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时的风险抵御能力也在大幅提升。
沙河玻璃产业的“一路繁花”是产业不断升级、创新、适应市场的结果,体现了行业的发展潜力和活力,但也面临市场波动、竞争加剧等挑战。受访企业普遍认为,“工业+文旅+期货”是玻璃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必然选择。
“工业是基础,保证产品质量和竞争力;文旅为产业注入文化内涵,提升品牌形象;期货可规避风险,稳定经营。三者相互促进,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。”张栋称。
在庞溥军看来,沙河玻璃一直是行业发展的缩影,从20世纪90年代的小平拉法玻璃到2000年左右的格法玻璃,再到浮法玻璃生产线大量投产,其间经历了环保治理去产能,才得以向更高的品质和生产工艺的方向发展。沙河玻璃的从业者也逐渐向懂金融的现货人转变,充分运用好期货、期权等金融工具助力企业发展。
“历经风雨,沙河玻璃经受了复杂的市场考验,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,其转型经验可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。”庞溥军称,新年新气象,经过市场的洗礼后,沙河玻璃的明天会更加光辉灿烂。